发挥航测优势,提升服务效能 ——中心航测工作纪实

“3、2、1,起飞”,随着无人机操作人员一声令下,四个螺旋桨应声而起,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缓缓垂直上升,大约20米高度后,前拉动力浆启动,无人机抬头冲向云霄。这是河南省地质局矿产资源勘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无人机测绘工作人员进行河道无人机航测时的场景。

开展河道航测,服务河湖管理

对郑州市河道进行正射影像数据获取,制作河道高精度正射影像图(DOM),能快速精准地圈定河道“四乱”图斑。无人机作业一小时能获取大约20公里河道正射影像数据,一天即可获取上百公里的河道成果,相比传统的人工河道巡查,不仅大大提高了巡查效率,而且对于一些隐蔽点也会及时发现、一览无余,对于一些人工难以到达的地方,更凸显了无人机巡检的优势。通过无人机航测,我们获取了郑州市河道约1000公里及黄河约500平方公里的影像数据,圈出“四乱”图斑约15000个,及时、准确地为郑州市河道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加强河道管理,保护河道堤防安全,有效开展河道监管和执法,我中心协助卢氏县水利局开展了全县范围内的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卢氏县地形多样,河流上游大部分位于山区,与河谷盆地高差较大,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适用无人机航测,因此项目组制定了无人机正射+激光雷达+卫星遥感+RTK实地测量的工作方案。经过近三个月坚持不懈地努力,共完成28条河流430公里的测绘任务。由于实地测量的数据量较大,手工处理比较繁杂,项目组人员开发了河道横断面及纵断面自动提取小程序、河口线自动连接小程序、横断面高程自动赋值小程序,这些程序的开发使内业数据实现自动化、半自动化处理,减少了大量的人工劳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项目工期。

以前的测绘工作中我们使用经纬仪、平板仪、水准仪、全站仪等测绘仪器,现在有了更为先进的无人机航测设备,包括正射摄影、倾斜摄影、激光雷达等,使我中心的服务效率、服务领域、服务内容也更为高效、广阔及多元化。

开展灾害监测,助力应急救灾

在多次重大自然灾害中,矿产资源勘查中心利用无人机高效、快速、灵活等特点,在应急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7.20”暴雨洪灾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启动重大灾害无人机应急监测合作机制,委托我中心开展郑州、新乡等地的应急监测工作。中心立即响应、快速支援,迅速开展监测工作,分为3个作业组,出动3架固定翼无人机、4架旋翼无人机,先后参与了中牟、开封贾鲁河沿线、郑州市中原区、郑州市高新区、新乡市、卫辉市等地无人机应急监测工作,获取了灾区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及时、准确掌握灾害现场信息,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监测任务。并协助国家减灾中心开展数据处理等工作,为灾害应急期间的应急救援、灾情评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排查积水区域,服务城市内涝治理

为加强城市管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郑州市城市管理局开展了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我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协助开展了积水点及河流三维模型创建工作,并对郑州市部分隧道及涵洞获取激光点云数据。建立了东风渠、熊耳河、金水河三条河流40公里及145个积水点三维模型数据,京广北隧道等8个隧道、文化路下穿连霍高速涵洞等4个桥涵激光点云数据。为构建郑州市“内涝监测一张图”,实现对城市防汛工作的全面感知、精准预测和科学调度提供了技术服务与数据支撑。

建立三维地籍,实施土地立体化管理

为建立三维地籍管理系统,以三维方式设定立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将三维地籍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纳入土地管理、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全过程,亳州市开展了三维地籍建设市级试点工作,并委托我中心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主要的外业测绘工作是对亳州市市中心约1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及像控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倾斜摄影地面分辨率不低于3cm,像控点按照150米间隔进行布设。面对高标准、严要求,项目组决定采用多旋翼无人机飞马D2000+五镜头进行倾斜数据获取,为保证数据获取精度,飞行高度需低于200米,这就加大了技术难度和工作时长。但经过项目组成员近一个月的共同努力,不仅获取了高质量的外业倾斜数据航摄成果,也生成了高精度的十平方公里场景三维模型,为项目下一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基础数据支撑,获得了地籍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

凝心聚力启新程,实干担当谱新篇。2023年,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充分依托设备及技术优势,继续发挥中心公益职能,为保障河南省资源能源安全、为中原崛起做出地质人的新贡献。